《沁园春·雪》这首词,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。“沁园春”为词牌名,“雪”为词名。当时,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,准备渡河东征,开赴抗日前线。为了视察地形,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,当“千里冰封”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,不禁感慨万千,兴大发,欣然提笔,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。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、军事家和诗人,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。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,《沁园春·雪》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。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,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,而是“比”“赋”得体,善于将“赋”的陈述方式融于“比”之中,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。 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。“雪”,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,不少诗人对“雪”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。毛泽东这首词因“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”而起兴。1958年12月21日,毛泽东又作过批注:“雪:反封建主义,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"。 1945年8月28日,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,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。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,十月七日,毛书此词回赠。随即发表在重庆《新华日报》上,轰动一时。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,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,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(1935年11月,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,恢复此番号)渡黄河东征,开赴河北抗日前线。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:“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,填过一首词。”即谓此阕。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:“雪,反封建主义,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。文采、风骚、大雕,只能如是,须知这是写诗啊!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?别的解释是错的。末三句,是指无产阶级。”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《诗刊》1957年1月号。1945年10月,毛泽东同志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,11月4日,重庆《新民报》晚刊据传抄件刊出。其后,一些报纸相继转载。但多有讹误,不足为据。1951年1月8日,《文汇报》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。 选自《毛泽东诗词集》(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)。沁园春,词牌名。 (钟振铎)
推荐古诗:
自遣、
叹花、
醉后赠张九旭、
北齐二首、
三台令(不寐倦长更)、
鸟鸣涧、
绝句(生当作人杰)、
寒月吟(夜起数山川)、
五律(三上北高峰)、
江城子(十年生死两茫茫)
推荐诗句:
直道相思了无益,未妨惆怅是清狂、
一日不见兮,思之如狂、
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、
云移雉尾开宫扇,日绕龙鳞识圣颜、
好时节,愿得年年,常见中秋月、
不茶不饭,不言不语,一味供他憔悴、
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、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、
相思难表,梦魂无据,惟有归来是、
兽炉沉水烟,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
热文成语
-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,文辞华丽,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。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、戏曲、电影中的感人情节。
- 匪夷所思 匪:不是;夷:平常。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,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。
-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,树枝不发出声响。比喻社会安定。
- 岸谷之变 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。
-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。后称分封诸侯。
- 飞沙走砾 沙:沙土;砾:小石块。沙土飞扬,小石块滚动。形容风势很猛。
-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,每次都命中目标。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。
- 本性难移 移:改变。本质难于改变。
- 鼻息如雷 鼻息:鼾声。打呼噜的声音就象打雷一样响。形容熟睡时鼾声大作。
- 兵行诡道 兵:用兵;行:使用;诡:欺诈;道:方法。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。
- 并蒂芙蓉 蒂: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;芙蓉:荷花别名。两朵荷花并生一蒂。比喻夫妻相亲相爱。也比喻两者可以相媲美。
- 不得善终 善终:正常死亡。指人不得好死。常指恶人应有的坏下场。
-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。
-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。比喻自找死路、自取灭亡。
- 飞云掣电 掣:闪过。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。形容非常迅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