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点成语网提供成语解释、出处、成语谜语、成语故事大全、成语接龙、近义词、反义词等查询

私塾

位置:一点成语网 > 词典大全> 私塾

私塾的近义词是什么?

私塾的近义词

  • 黉舍  (黉舍,黉舍)校舍。亦借指学校。  ▶《宋书•臧焘徐广傅隆传赞》:“艺重当时,所居一旦成市,黉舍暂启,着录或至万人。”  ▶宋·范成大《送子文杂言》诗:“城东黉舍有佳人,邂逅使我加餐食。”  ▶明·谢肇淛《五杂俎•人部四》:“今之释教,殆遍天下。琳宇梵宫,盛于黉舍;唪诵咒呗,嚣于弦歌。”  ▶郭沫若《东风集•<咏福建•咏厦门高集海堤>》:“金门晴霭
  • 学校  (学校,学校)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。  ▶《孟子•滕文公上》:“设为庠、序、学、校以教之。”  ▶汉·扬雄《百官箴•博士箴》:“国有学校,侯有泮宫。”  ▶宋·欧阳修《议学状》:“夫建学校以养贤,论材德而取士,此皆有国之本务。”  ▶郑观应《盛世危言•学校》:“学校者,造就人才之地,治天下之大本也。”  ▶老舍《牺牲》:“他们说,他和学校订
  • 家塾  《礼记•学记》:“古之教者,家有塾,党有庠,术有序,国有学。”相传周代以二十五家一闾,闾有巷,巷首门边设家塾,用以教授居民子弟。后指聘请教师来家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。有的兼收亲友子弟。  ▶宋·陆游《小雨》诗之二:“诸孙入家塾,亲为授《三苍》。”  ▶宋·叶适《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》:“臣闻朝廷开学校,建儒官,公教育于上;士子闢家塾,隆师友,私淑艾于下:自古而然矣。”  
  • 学堂  (学堂,学堂) 1.学校的旧称。  ▶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•江水一》:“始文翁为蜀守,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。  ▶永初后,学堂遇火,后守更增二石室。”  ▶唐·韩愈《秋怀》诗:“学堂日无事,驱马适所愿。”  ▶清·赵翼《己未元旦》诗:“青红省记儿童事,七十年前上学堂。”  ▶清·秋瑾《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》:“生了儿子,就要送他进
  • 学宫   补证条目1.旧指各府县的孔庙。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。▶《型世言》第二三回:“姚明坐在身上,看他血涌如泉,咽喉已断,知他不得活了,便将行囊背了,袖中搜有些碎银锁匙,拿来放在自己袖里,急急出门。看见道袍上溅有血渍,便脱将来把刀裹了,放在肋下,跨出学宫,便是得命一般。”
  • 村学  (村学,村学)乡村学堂。旧时多指乡村私塾。  ▶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•石曼卿》:“若石曼卿《红梅诗》:‘认桃无绿叶,辨杏有青枝。’此至陋语,盖村学中体也。”  ▶《水浒传》第十五回:“小生这几年也只在晁保正庄上左近教些村学。”  ▶毛泽东《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》:“在教育工作方面,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、中学,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,读报组和识字
  • 书院  (书院,书院) 1.唐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。  ▶玄宗·开元六年,干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,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,置学士、直学士、侍读学士、修撰官,掌刊辑经籍、搜求遗书、辨明典章,以备顾问应对。参阅宋·王溥《唐会要》卷六四,《新唐书•艺文志一》、《百官志二》、《张说传》。  2.宋至清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、讲学的处所,有专人主持。
  • 学塾  (学塾,学塾)私塾。  ▶《镜花缘》第十六回:“只见有一家门首贴着一张红纸,写着‘女学塾’三个大字。”  ▶王统照《号声•沉船》:“因为他家当富裕的时候,他正在邻村的学塾中读书。”

私塾意思:指中国旧时家庭、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机构,为私学之一种。
  ▶邹鲁《辛亥革命•河南举义》:“新蔡县又特设一祕密机关于刘芬佛私塾。”
  ▶《朱元璋传》第五章一:“此外,也还有地主们私人创办和贫困知识分子赖以维持生活的私塾。”
  ▶陶行知《平民教育概论》:“大一点乡村里总有私塾,可以劝导私塾先生采用‘千字文’课。” 》查看详细